@基层干部 常“敲门”才能得“窍门”

作者: 来源:纪检监察室     发布时间:2021-09-07
 基层工作多样繁杂、细小琐碎,许多基层干部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找不到方向、理不清头绪、摸不透思路,造成工作进展慢、成效低。面对这种情况,基层干部只有掌握常“敲门”这个法宝,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窍门”,让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常“敲门”,就是要求基层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常来群众家中、常到群众身边,坐在一条板凳上、同喝一壶大碗茶,多问问群众生活之困、发展之计、工作之效,从而找到“通关路径”、发现“破题要义”,让各项工作更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期盼。
用心问问群众生活之困,找到办实事的“窍门”。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践行宗旨意识、彰显为民情怀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与群众接触最多、距离最近的基层干部,更要为群众办好实事,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但我们要明白,办实事不是盲目的、随机的、没有方向的,要深察民情、遍访民意,摸清群众的“燃眉事”“急心事”,做到“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真正解决群众生活之困、日常之忧。要沉下心“访”。主动走出机关大楼、政府大院,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到田间地头、城市码头、农家炕头,与群众“零距离”沟通交流、面对面“谈心唠嗑”,以邻里间的姿态、拉家常的方式,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真正说出生活中的问题和诉求。要俯下身“办”。把群众的事当作“家事”,始终心系群众的“安危冷暖”,细细感悟民生的“酸甜苦辣”,通过建立问题台账、列出实事清单的方式,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逐一逐项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虚心问问群众发展之计,找到开新局的“窍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最熟悉基层情况、最了解基层问题,特别是对发展中的“痛点”“堵点”感触最深、感受最真,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切实的方法。因此,基层干部要拜人民为师,虚心问计于百姓,最大程度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开创改革发展新局。要主动躬身问“计”。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始终把“问计于民”摆在开展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经常性询问群众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绝不关起门“憋思路”、翻书本“凑点子”,特别是产业转型发展、村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要广开言路、广纳贤言,将群众意见、人民智慧、社会期盼、基层经验融入到发展规划中去,时刻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要丰富形式问“策”。建立健全群众议事制度,通过院坝会、田埂会、堂屋会等形式,对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讨论分析、仔细研判论证,不断开拓视野、明晰思路;积极开展基层干部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同时坚持网上问计,拓宽建言献策渠道,最大化搜集群众意见建议,真正问出实效、问出成果。
诚心问问群众工作之效,找到促提升的“窍门”。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是基层工作的唯一衡量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因此,基层干部要将群众作为最大“裁判”,把评价工作好与坏的“话语权”交给群众,并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改进提升,不断推动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要转变作风。将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首要标准,决不以自我感觉、上级认可代替群众评价,无论是中心工作、重点任务,还是日常业务、平时事项,都自觉接受群众的检验和监督,让群众来“打分”和“定级”。要端正态度。将群众的“评语”视为工作优化提升的“金点子”,始终以“闻过则喜”的心态面对群众“摇头”和“皱眉”,决不忽略、无视,甚至不耐烦、出现“排斥情绪”。要认真整改。仔细分析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到背后症结和出现原因,努力找到解决办法、改进措施,并从中不断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优化工作的步骤和流程,直到群众竖起“大拇指”为止。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