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救心人”
——记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
大外科主任郑宝石教授
如果把医生比作与死神战斗的士兵,那他们便是其中的特种部队,拔点夺要,救人危难。
如果把手术室比作生命之海上的航船,那他就是掌控全船的船长,运筹帷幄,寻找曙光。
他,就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大外科主任兼心胸外科主任郑宝石。
从一名医学生,到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一名外科医生,到广西最大、实力最强的医院大外科主任。三十多年来,郑宝石全心全意、救死扶伤,践行着医者的誓言;作为一名党员,他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体现着一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仁术:手术刀尖上的舞蹈
从胸口开个小孔,用一根导管从心尖刺入心脏,在跳动的心脏里完成更换心脏瓣膜的手术……2017年12月9日,广西首例经心尖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手术)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顺利完成,填补了广西在此领域的空白。
“如果不是医生的高超医术,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熬过今年。”术后3天,81岁的患者谢老伯就可以返回普通病房下床活动了,当谢老伯握着手术主刀医生郑宝石的手时,热泪盈眶。
如果把医生比作与死神战斗的士兵,那心胸外科医生便是这群战士中的特种兵。
“从早上八点钟,到晚上六七点,一台心胸外科手术,平均要站10个小时。可是因为精神高度集中,所以一点都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饿。” 当郑宝石与同事们走进手术室时,天可能才蒙蒙亮,一转眼,已经是华灯初上。刚放下手术刀时,紧绷的神经骤然一放松,他们经常都要累瘫在地上。
外科医生的手术,就如同在手术刀尖上的舞蹈。
比圆珠笔芯还细的血管,比头发丝还细的缝合线,带上放大镜才能刚看清的血管壁……手术医生必须在20分钟时间,为每根血管进行吻合,每根血管需要缝合二十多针,这样的血管要连续缝十几根。而这些,又只是一台手术的其中一部分。
所以,郑宝石还常常把主刀医生比作“船长”。或许,今天大海风平浪静,或许又是狂风暴雨,如何调配好各个环节,成功到达目的地,便是“船长”的职责所在。
曾经,郑宝石碰到过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他要在仅比拳头大一点的胸腔内把位置颠倒的两根心脏血管重新接好,这需要高超的手术技巧;手术台上,他还遇到过一位患者,因为放疗导致胸腔内血管病变,稍不小心就会血管爆裂……作为主刀医生,他必须在三五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如何更改手术方案。
“心脏手术的风险很高,中途有任何的闪失,精神稍一放松,或许就是一条生命的逝去。”各种高难度的手术,在郑宝石的科室里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而在这位“船长”的运筹帷幄中,难题终能迎刃而解。
仁心:生命所系,性命相托
4月19日清晨,广西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放假的第二天,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之中时,郑宝石已经出现在心胸外科办公室里。
作为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院党委委员以及大外科主任,尽管事务繁忙,可他仍坚持每天查房,每天做手术。这天,一台大血管方面的手术就让他忙到晚上8时。
“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我们不能等,病人不能等。拖延一个小时,对心脏病人来说就是致命的。”整个三月三假期,郑宝石和他的团队加起来的休息时间还不到一半。
如果你没来过心胸外科,绝对不会想到这里的医生有多忙。
每年手术两千多台,其中心脏手术近1200台,刨掉休息日,几乎每天科室要做10台手术,是广西最多的;常规手术两三个小时,大型手术将近10个小时,大家常常笑着说,随便站一下,就从南宁飞到北京了……
手术室里,充满了悲欢离合,若没有一份怜悯之心,若不是处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谁又愿意整天待在手术室里?谁不愿意陪着孩子、家人,其乐融融?
“有的病人,如果听天由命,可能婴幼儿时期就没有了。可经过手术,就可能活到七八十岁。”郑宝石说,事业的成功,带给他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患者的信任,和挽救生命的欣慰。每当有康复的患者回来复查,他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他们的平安和幸福。
许多年前,郑宝石曾经接诊过一位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外地妈妈。那个母亲说对他,“郑主任,我相信你,孩子就交到你的手上了!”
家属的信任让郑宝石肩上的压力顿时增加了几倍,手术时的他如履薄冰。万幸,在精心治疗下,孩子康复出院了。在这位妈妈的请求下,郑宝石破例与母子俩照了一张相。
作为专家,慕名而来找郑宝石的太多太多。医院的挂号系统里,郑宝石的号常常排到一个月以后。
“郑主任,我是从哪个地方来坐火车来的,您能帮我看看嘛?”当郑宝石听到患者们这样的话语,他就心软了。于是,下班前临时加号,拖延一两个小时下班对于郑宝石来说已习以为常。
救心:十年终磨成一剑
医科大一附院的心胸外科创建于1954年,是广西最早成立的心胸外科专科,也是广西规模最大的心胸外科。
也正是因此,这个科室的技术难度大、工作强度大,学科发展更是飞速。
2013年,郑宝石正式接过科室主任的重担。如何将科室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根据学科发展,整合国内外信息化历程,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郑宝石与时俱进地把科室分成心脏病区、普胸病区,并成立了广西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做出改革,首先带头人要做出牺牲,意味着你就要放弃某一些手术,集中精力突破一个点。”为此,郑宝石把科室的突破方向放在心脏大血管方面,不遗余力培养人才,研究先进技术。
每年,郑宝石要保证团队有创新。
上文提到的谢老伯便是郑宝石带领下的团队创新发展的受益者。这是一种全新的手术理念,手术过程中,只需在患者左侧胸壁开一个小口,利用射线定位以及B超引导,使用导管从心尖进入心脏,将瓣膜送到合适的位置,快速进行置换。
最让业界惊叹的是,整个手术过程是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完成的,手术操作时间只用了不到40分钟。这种手术不需要正中开胸,也不用体外循环,让很多因无法耐受体外循环而丧失手术机会的心脏病患者因此受惠。
多年来,郑宝石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培养硕士15名。
对于团队的每个成员,郑宝石都要保证有进步。
从当上科室主任开始,郑宝石就有意识地去培养年轻人,每当有高难的手术,他就带着年轻人一起做。“我一定是陪着他们一起成长。”一开始,郑宝石会给年轻医生进手术室观摩、协助,慢慢地,就把手术主刀让给年轻人。慢慢地,这群初生牛犊已经开始可以独挑大梁。
心胸外科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大外科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类型的大血管手术,全区只有医科大一附院能够独立开展。而诸多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大血管夹层手术,以及各种疑难复杂先心手术,对医科大一附院心胸外科来说,已是不在话下。
“都说十年磨一剑,实际上,我们心胸外科医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真正磨好一把‘刀’。”郑宝石时常劝诫年轻人,不要害怕辛苦,要想在学术上有建树,更好地服务老百姓,必须要扎扎实实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苦干。错过了这个最佳的成长期,你这没办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
可以说,医科大一附院在全区心胸外科领域已是一枝独秀。
勤廉:清风正气立榜样
“医无德者,不堪为医”,郑宝石常说这是医生行医之根本;“不修党性,枉为党员”,这是郑宝石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的党性原则。在业务上,他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在廉政建设中,他公开事务,公正办事,让人财物在阳光下运行。
作为医院大外科主任,其实郑宝石面临的诱惑很多。药品的选择、设备的引进、科室的建设,只要稍稍动点“脑筋”,就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再加上许多药商拐弯抹角“拉关系”,至少稍稍“动心”,就能获得额外“好处”。
许多人问他,如何能够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的回答是:“勤政廉政是对一个共产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医生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科室领导,脑袋里更不能有‘诱惑’两字。”
医院里,最难抗拒的潜规则就是药品回扣。对于这份“灰色收入”,郑宝石不仅直接拒绝,而且时常对科室同志诫勉谈话、晓之以理,不接受下面礼品,不接受下面吃请,对于潜规则,要勇于拒绝。
“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收了这些灰色收入,就会多开药,滥用药。不仅让患者加重了负担,而且推动过度医疗,对整个国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郑宝石的带头下,全科室没有一人收受过药品回扣。
在手术室外,并不乏有患者塞红包的情况。
还记得有一次,科室里收治了一位心脏病患者,在临进手术室时,这位患者的家属硬是一定要把一个信封塞到郑宝石手上。
“郑主任,这是一点心意,我们一家全靠他了。”患者的妻子泪眼婆娑。
“我们是医生,救命就是我们的职责,不用红包,也一定要把你的丈夫救回来。这份钱,你留给病人买点营养品。”郑宝石没有马上拒绝,他知道,老百姓的心很淳朴,只有慢慢劝说才能打消他们担忧。
“我们了解他的家境,或许把这个红包送给我们,住院这一周就得天天喝粥了。”作为科室主任,对每个患者的情况,郑宝石几乎了如指掌。
手术很成功,患者的生命被从死神手中救回了;手术后,郑宝石与科室领导一商量,科室里开了个小小的捐赠会。
当数量并不多的几千元捐款送到患者床头时,这个大男人哭了:“从来没听说过医生不收钱,还送钱的。”
于是,这样的捐赠在郑宝石的科室里成了“惯例”。郑宝石常对员工说,你捐三十五十也可以,一百两百我们也不拒绝。只要捐了一份爱心,就对得起我们的良心。
还有太多人有求于科室主任,比如想早点排上手术等,面对患者送礼求情的各种情况,郑宝石不为所动,坚决拒收礼品。“到我这个级别,找我做手术的人不少。可是,如果不照章办事,那整个科室管理就会乱套。”郑宝石的行为也让患者们心里敞亮,有了规章,能办的事,该办的事,不管是谁,都坚决去办,决不推诿。“这样的医生更让人放心。”
于是,科室里的红包都拒绝了,红旗倒是多了不少。在心胸外科住院部的墙上,满是患者送的锦旗。“医者仁心”“感谢救命之恩”……对于医生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红包”。
“我们的大多数医护人员,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是有良知的,是有职业操守的。”郑宝石认为,正是医护人员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奉献,让广大老百姓免除了病痛的困扰。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心胸外科在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上做出榜样,整个科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风气。
郑宝石的家就在离医院不远的学校宿舍区。直至现在,他仍有一个“强迫症”:每天晚上11时前,一定要到住院病房去看一眼,感觉到病人病情平稳了,才回去休息,才能睡得安稳。
就这样,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郑宝石带出了一支上下和谐,敢打硬仗、能打硬仗、会打硬,无坚不摧的心胸外科队伍,创造了一流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