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人间“三味” 迈过三座难关

作者: 来源:纪检监察室     发布时间:2021-09-07
 2021年,我放弃了作为博士去高校科研院所做科研的理想,拒绝了特一线城市高薪的工作机会,响应省委号召,扎根基层,考取了江苏淮安选调生。8月30日上午11点,我到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报道,开始了我的基层选调生活。工作伊始,我头顶高学历光环,初出校门,书生意气,就自以为世上无难事,可以一展自身所学。却万万没想到,基层与学校大不相同,其工作性质也与科研攻坚大不相同。想一路西行修成正果,尚需过五关斩六将。
  用基层“人情味”度过生活关
淮高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临街一排二层小楼,这里没有大都市繁华的街景,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有的只是尘土飞扬的乡村公路,以及晚上9点以后近乎一片漆黑的夜景。此外,家住外地的我只能借宿单位,宿舍到洗澡间、卫生间都各有一段距离,我每晚都要步行穿过寂静的镇政府去洗澡间洗澡,然后在空荡的宿舍大楼楼顶一个人洗衣服,身边只有几只蚊子陪伴。这些现状和不适应都一度曾让我打过“退堂鼓”。不过,幸好在这里我还有“家人”。由于刚来工作,我渐渐感受到了在单位“团宠”一般的关心。每天大家一声一声称呼“博士”,一次一次关心我能否吃得惯这里的饭菜,都让我感到很温暖。家人的体现就在于日常点点滴滴的关心。办公室大姐不时会给我点小零食,领导随时询问我工作上是否有压力,比我早来的小伙伴经常向我分享在这里长住的生活经验,这些都时时刻刻让我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浓浓的“人情味”告诉我,我们是一家人。基层的“人情味”伴我度过生活关。
  用基层“烟火味”闯过语言关
初至淮高,方言就是我融入基层的第一道“拦路虎”。刚出学校,多年的高等教育让我已经习惯了普通话的沟通方式。虽然我的老家离淮阴并不远,但是对于领导同事、村民群众口中的方言,仍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有时候又碍于面子不好追问,这些既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让我与身边群众同事交流产生了距离感,也加重了我一个人在异乡的孤独感,更加想家。后来,小伙伴们就会晚上带我去路边小吃摊吃饭,一边享受淮高正宗特色小吃,一边学习附近居民纯正的淮高方言。在与居民唠家常中,在路边烧烤摊、小吃店的烟火味中,我逐渐听懂了方言,也渐渐融入了淮高。其实作为选调生,学习并听懂方言不仅仅是我工作的必备技能,也是我顺利开展基层工作的突破口。只有“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才能更好地跟村民群众打成一片,更好地参与工作。基层的“烟火味”伴我闯过语言关。
  用基层“乡土味”跨过思想关
从在大城市学习到基层参加工作,思想转变可能是最难的一关。在学校本硕博连读毕业的我,自小学至今已经连续在学校待了20多年,身上浓厚的学生气息都在阻碍着我更彻底地融入淮高。刚开始的两天,工作、生活上的种种困难都在让我怀疑职业选择的正确性,不时羡慕过去同学每天精彩纷呈的生活。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干部,“要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难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年轻干部应该以此为荣、争先恐后。”回首过去,青年习近平用七年知青岁月体验、学习并感悟基层乡土气息,领略农村生活,彰显一代大国领袖的使命担当。毛主席也曾说过,“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作为当下青年,我需要反思,应当用基层“乡土味”转变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服务人民,才不负祖国多年对我的教育培养,不负自己当年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总是把自己当珍珠,就会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基层的“乡土味”伴我跨过思想关。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作为新时代青年,当用“人情味”融入基层工作,用“烟火味”拉近群众距离,用“乡土味”转变自身思想,将平凡工作做到极致使其成为不平凡,方不负自身多年所学,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相关附件: